新京报讯(记者张建林 展圣洁)9月23日下午,北京文化(000802)论坛“保护传承: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”平行论坛在京举办。会上,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再次谈及近期备受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。
在数字化研究打造价值阐释新范式方面,饶权表示,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、从单一研究到跨域协同,人工智能显著增强考古与历史研究能力,为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提供新范式。
饶权说,“在近期大家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鉴定过程中,高精度信息增强、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。”
他还提到,在三星堆数字化拼接,人工智能在解码出土文物残片信息上大显身手,辅助多个跨坑器物实现完整组合;在殷墟,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,让甲骨文重新“开口说话”;在云冈石窟,高精度3D重建助力在数字世界虚拟复原了第20窟大佛原貌,让中华文化瑰宝穿越时空、赓续传承。
当前,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,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,加速推动人类社会认知变革,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了新的重要路径。
饶权表示,从宏观区域安全防护到文物本体保护修复,数字技术既是不眠不休守护文物的“天眼”,也为文物“祛病延年”提供“药方”。
据介绍,我国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实现了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、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,以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,通过智能传感及时预警文物安全风险,为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此外,高多维感知、多元数据组合,常态化应用于文物材质分析、病损探测等场景,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精准依据,莫高窟、贝叶经等一批珍贵脆弱文物信息得以永久保存。
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、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,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得天独厚。在该平行论坛上,饶权也提到了北京。
他说,近年来,北京市积极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办理股票配资,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,建立长城全周期数字档案,建成三山五园智能保护系统“文物大脑”,特别是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、展示与传播让“古都脊梁”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、可知、可互动的文化长廊,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范例。
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